歐洲車廠因應環保法規,改變引擎設計
一般而言,歐洲車因為環保法規日趨嚴苛,因此對於「節能省油耗」及「低碳排放」的要求也越高。
而為了兼顧性能(轉速提升更快速)與低油耗,車廠會將原本缸壁與活塞間的間隙設計得較以往的引擎為大
當然這樣的間隙並不是大到我們肉眼可辨識高達的幾公分這麼大的間隙,以達到活塞在作動時的低摩擦阻抗(因間隙較大)
而這也是為何歐洲車原廠均指定較低黏度等級機油之原因之一。
新車保養里程數還沒到,就要補機油?!
因為缸壁間隙之設計較傳統舊式引擎為大,在冷車啟動,活塞環尚未因熱膨脹與缸壁密合前,燃燒室內的爆炸高熱會向下竄,造成機油蒸損,同時由活塞下方往上噴注的機油,也會較容易沿缸壁進入燃燒室,而與燃油一起燃燒掉(俗稱「吹漏氣」或「竄燒」),因此造成機油蒸損率增加,也就是「吃機油」的現象。此現象將隨著引擎達到正常工作溫度後趨之緩和,活塞與缸壁間之間隙也會隨著金屬熱膨脹的現象會變小。
但因應原廠指定選用黏度等級甚低之機油(如0W/30、5W/30),油膜強度通常亦顯不足,
因此,上述原本只會在「冷車」時才會出現的吃機油現象,在這些車種上即便在「非冷車」的狀況下依然容易產生。
也因此,許多車主會發現在購入新車的階段,愛車行駛三千公里(甚至更低)左右,即出現機油警示燈亮起顯示機油量不足的情況。然而原廠在教育車主時,並不會做出這樣的說明,只會告知車主「吃機油是正常的現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避免引擎吃機油?
如果車主能選擇「油膜」強度高(非單指機油黏度高)的機油,這類型冷車吃機油的狀況可獲得明顯的改善。
索爾機油的超高油膜強度可以在缸壁與活塞環間建立一層防護膜,在冷車啟動階段有效抑制「吹漏氣」的現象,因此使用者可以明顯感受到吃機油的狀況獲得改善。
Chrome: https://www.google.com/chrome/browser/desktop/index.html